陈敬仲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跟陈宣公的太子关系很好,是他的同党。因此,为了逃避不测之祸,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声望很高,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待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便立即决定让陈敬仲做卿。
卿在当时是一种高官,一般是不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能做齐国的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陈敬仲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我在陈国被逼得无栖身之所,只好逃到贵国来寄居。承蒙您的恩典,如果有幸能在您的国家生活,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我本是个不明事理、无才无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经是感激不尽了,哪里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况且,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之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怨责,我又怎么能给您增添麻烦呢?这件事万万不可。”
齐桓公见他再三推辞,情真意切,也就没再难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陈敬仲做了工正以后,表现很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更加赏识。
有一天,陈敬仲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来到陈敬仲家中,酒席已摆好在庭院中了。
这天,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桓公一见,早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
席间,桓公与陈敬仲一起评古论今,臧否人物,越说越投机。说到兴奋处,情不自禁地相视哈哈大笑;谈到气愤处,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长叹。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再加上遇到陈敬仲这样一个慕名已久的知己,更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不觉中,左一杯,右一杯,已经喝到了太阳西下。桓公虽然已有几分醉意,但是他仍然感觉没有尽兴,于是便吩咐左右,说:“赶快点上灯火,我要与陈大夫再饮几杯。”
陈敬仲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桓公感到有些失望,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说:“我与你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敬仲赶紧解释道:“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适可而止就可以了,不能过度。过了,就不好了,倘若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有把握住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么能够逃脱罪责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执行您的命令。如果您认为没有尽兴,改日我再请您来,咱们再次共饮,把酒言欢。至于今日,就到此为止吧!希望您见谅!”
桓公听后,冷静下来一想,感觉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