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篇篇珠玉,浅显易懂,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原文】

宋有狙公[1]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2],充狙之欲。俄而[3]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4]之曰:“与若芧[5],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注释】

[1]狙公:古代喜养猿猴者。狙(jū),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

[2]家口:家人的口粮。

[3]俄而:不久;顷刻。

[4]诳(kuáng):欺骗,瞒哄。

[5]芧(xù):栎树;亦指栎实。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翻译】

宋国有个善于饲养猴子的人,很喜爱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他能明白猴子的想法,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思。他减少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可是,不久家里的粮食就缺乏了,于是他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又恐怕猴子不受自己的驯服,就先欺骗它们说:“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众猴都跳起来发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吃橡子,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总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并且十分高兴。事物所以能用智巧笼络鄙陋,都像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圣人用智慧驾驭愚昧的群众,也就像养猴人用智巧笼络那些猴子们一样。名义与实质都没有变化,却能使它们产生高兴或是恼怒两种不同的反应啊!

上一篇: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 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