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梁惠王在一旁观看,只见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动作都极其娴熟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舞蹈般优美,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像乐章般动听。
站在一旁的梁惠王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听到后,赶紧放下屠刀,对梁惠王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要求。当初我在刚开始学习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到的就是一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三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到牛时,出现在我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需用眼睛去看它,而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就像感觉器官停止了活动而全凭精神意志在活动。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隙使刀,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而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却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用这样极薄的刀锋插入到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十几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目光集中,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刀子轻轻一动,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使其像一堆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悠然自得,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梁惠王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