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1]衣冠[2]而之市,适鬻[3]金者之所,因攫[4]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1]清旦:清晨。
[2]衣冠:衣服和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3]鬻(yù):卖。
[4]攫(jué):抓取。
【翻译】
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店铺,拿起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问道:“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人家的金子呢?”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解读】
《说符》篇是《列子》一书的最后一篇,前面七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人生观、社会观、宇宙观等问题,第八篇则从“验证”的角度谈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的逻辑结果,从而具有归纳总结的性质。本篇的旨意是:人们的任何思想言行,都必须受到验证,而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符合于“道”。用关尹子对列子的话来说,就是“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其要义在于,“度在身,稽在人”,必须坚持应有的为人标准,必须认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验证,这才符合于“道”的要求。
不仅如此,《说符》还与首篇《天瑞》终始相应。“天瑞”讲天道,“说符”讲人道。天道、人道自有其规律,天道主宰人道,人道受天道约束,天道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也存在于人道之中。人道就是人的心要合于天道,违背天道自然规律的主观意志必然失败、灭亡。所谓“说符”就是对事物进行事实上和逻辑上的验证。对于验证,本篇强调四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验证。“人爱我,我必爱人;人恶我,我必恶人”,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道”的验证。当人们不能自觉验证的时候,“道”便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一定的思想言行必有一定的验证。三是“时”的重要。“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无论是自我验证还是“道”的验证,都必须在某种有利的条件下,在特定的偶然机遇下,才能有明显的成效,否则便会导致错误发生。四是强调“持后”。这是一种保持成效,巩固胜利的决定性步骤和方法,因此得出结论,“善持胜者以强为弱”,这样就能永远处于谨慎、明察的有利地位,不致被小胜、不致被外物冲昏头脑和扰乱心智。
其次,关于“心合于道”与“智巧”的关系,本篇也有明确的说明。首先提出用智慧必须避免骄盛,以退让求平安。“河梁济水”、“詹何政治”、“寝丘之封”等等讲的不逞私、不骄盛、持退让的道理。其次,对于心术不正的智巧,作者是排斥的,是持否定态度的,如“郄雍视盗”、“白公问孔”、“齐人盗舍”等等。文中并不是一概反对用智,而是主张用智必须符合规律、把握机会。“施氏儿子与孟氏儿子”、“宋国子兰”等故事讲的就是用智机恰当就会成功,违反客观规律就招来灾难。此外,篇中的“爰旌目据食”、“疑人偷斧”等故事讲述了名实关系,强调求诚务实,反对贪慕虚名,反对主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