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篇篇珠玉,浅显易懂,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越之东有辄沐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㱙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原文】

南国之人祝发[1]而裸[2];北国之人鞨巾[3]而裘;中国之人冠冕[4]而裳。九土[5]所资,或农或商,或田[6]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越[7]之东有辄沐之国[8],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9]。其大父[10]死,负其大母[11]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

楚[12]之南有炎人之国[13],其亲戚[14]死,㱙[15]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16]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17],然后成为孝子。

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注释】

[1]祝发:断发。指中原以外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装束。

[2]裸:露出,没有遮盖。

[3]鞨巾:束发的头巾。杨伯峻集释:“《释文》云:鞨音末。方言俗人帞头是也。帞头,幧头也。帞,又作鞨,又作帓。”

[4]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

[5]九土:九州的土地。

[6]古同“畋”,打猎。

[7]越:即越过。

[8]辄沐之国:古国名。

[9]宜弟:多生儿子。

[10]大父:祖父。

[11] 大母:祖母。

[12] 楚:即楚国。

[13] 炎人之国:寓言中的国名,在今越南一带。

[14] 亲戚:这里指父母。

[15] 㱙(guǎ):割肉离骨。

[16] 仪渠之国:古国名。

[17] 登遐:谓死者升天而去。后因以“登遐”为对人死讳称。

【翻译】

南方的人削断头发,裸露身体;北方的人头巾束发,身穿皮裘;中原的人头戴礼帽,身穿衣裳。九州土地拥有的各种资源,用以维持人们的生计。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打猎,有的捕鱼;这正如冬天穿皮袄、夏天穿丝绸,水行乘船、陆行坐车一样,潜移默化就能得到,顺应本性就能成功。

越国的东方有个叫辄沐的国家,那里的人第一胎子女一出生,就解剖并吃掉他,说这样做以后会多生儿子。他们的祖父一旦去世,就要把祖母背出去扔掉,说:“鬼的妻子不能同我们活着的人一起居住。”

楚国的南方有个炎人国,他们的父母一旦去世,家人就要把尸体上的肉剔除下来扔掉,然后把骨骸埋葬,这样做才算是孝子。

秦国的西方有个叫仪渠的国家,他们的父母一旦去世,家人就聚积柴火,焚烧尸体。出现升腾的火苗,就说是死者升天成仙了,这样做才算是孝子。

以上种种情形和做法,在那里官府当成政事来推行,民间作为风俗来办理,没有人为此感到怪异。

上一篇: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者。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生僻字 详见原文] 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㧑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