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1]。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2]。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3]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4],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5]。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6]。”
【注释】
[1]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太易,是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指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太初,指天地形成之前元气产生的时期。太始,指天地形成之前气有了一定的状态的时期。太素,指形成天地的素质,此时有形态的气又有了固定的性质。
[2]浑沦:形容混沌不清。
[3]循:通“揗”。抚慰;抚摩。
[4]形埒(liè):指界限,界域。
[5]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指“易”形成天地的数变过程。根据《易纬乾凿度》:“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则此处“易变而为一”的“一”当指天地开辟前元气形变的开始;“一”变而为“七、九”和“八、六”,分别代表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以构成阴阳两仪,并由此形成天地。这里全举阳数,所以说“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而略去了“八、六”的阴数。
[6]化生:化育生长;变化产生。
【翻译】
列子说:“从前,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圣人用阴阳两气的理论作为指导,来阐述天地的形成以及万物的产生和变化。总的来说,有外观形态的物质产生于没有外观形态的物质,那么天地是怎样产生的呢?因此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所谓太易,是尚未形成元气的那种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开始出现元气那种状态;所谓太始,是整个形体开始出现的那个状态;所谓太素,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性质开始确定的那个阶段。这个时候,天地万物的元气、形状、性质都已经具备,但相互之间尚未离散,因此称它为浑沦。所谓浑沦,是说天地万物已经形成,但是它们浑然一体,没有相互离散开来。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因此我们把它叫做易。易没有形状,没有边域。易经过变化成为元气形态的‘一’,一再变化而成为‘七’,七继续变化而成为‘九’。九变化发展就到了终极,于是又循环变成‘一’。‘一’就是万物各种变化发展的初始状态。变化之中,清新轻盈的元气向上升浮为天,浑浊凝重的元气向下降沉为地,而中和平允的元气便促成人类的产生;因此天地之间包含阴阳精气,万物得以化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