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篇篇珠玉,浅显易懂,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原文】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1],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2],物有所通[3]。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4]能黄,能甘能苦,能膻[5]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注释】

[1]全功:功业完美,泽被万物。

[2]否(pǐ):不好,坏,恶。

[3]通:顺通。

[4]玄:本义是赤黑色,黑中带红。

[5]膻:羊肉的气味,多指类似羊臊气的恶臭。

【翻译】

列子说:“天地没有完备无缺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无缺的本领,万物没有完备无缺的用处。因此上天的职责是覆育众生,大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贤的职责是主管政教风化,各种事物都有各自适宜的职能。正因为是这样,上天有它不足之处,大地有它所长之处,圣人有自己的缺陷,事物有它通达的地方。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覆育众生的上天不能承载万物,承载万物的大地不能施行教化,教化人们的圣贤不能违背事物适宜的本性,适宜的事物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位置。所以天地的自然法则,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万物的性质,不是柔软就是刚硬:这些情况都是依据各自的性质而不超越各自应该所处的位置。因此天地间有生命,就有产生生命的生命物质;有形体,就有产生形体的形体物质;有声音,就有产生声音的声音物质;有色彩,就有产生色彩的色彩物质;有滋味,就有产生滋味的滋味物质。生命产生的生物是死亡了,但产生生命的生命物质却未曾终结;物质所表现的形体是确定了,但产生形体的形体物质却没有显现;声音所造成的声响是听见了,但产生声音的声音物质却未曾发声;色彩所描绘的画面是明显的,但产生画面的色彩物质却未曾显示;滋味所调制的食物被品尝了,但产生滋味的滋味物质却未曾呈现。这些情况都是顺应自然不勉强而为的“道”的职能促使的。这‘道’,不仅能阴,而且能阳;不仅能柔,而且能刚;不仅能短,而且能长;不仅能圆,而且能方;不仅能生,而且能死;不仅能暑,而且能凉;不仅能浮,而且能沉;不仅能奏出宫调,而且能奏出商调;不仅能够出现,而且能够隐藏;不仅能将颜色改变成黑色,而且能及时将颜色改变成黄色;不仅能甘,而且能苦;不仅能吃膻腥,而且能吃鲜香。它既无知,又无能;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