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篇篇珠玉,浅显易懂,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杨朱曰:“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利物,适足以害生。安上不由于忠,而忠名灭焉;利物不由于义,而义名绝焉。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鬻子曰:‘去名者无忧。’老子曰:‘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不已。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宾邪?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之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原文】

杨朱曰:“丰屋[1]美服,厚味[2]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3]也。

“忠不足以安君,适[4]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利物,适足以害生。安上不由于忠,而忠名灭焉;利物不由于义,而义名绝焉。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鬻子曰:‘去名者无忧。’老子曰:‘名者实之宾。’而悠悠[5]者趋名不已。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宾邪?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6]危亡之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注释】

[1]丰屋:高大的房屋。

[2]厚味:味道甘美的食物。

[3]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4]适:往往。

[5]悠悠:形容众多。

[6]恤:忧虑。

【翻译】

杨朱说:“高大的房屋,华丽的衣服,甘美的食物,娇艳的女色,有了这四样东西,还要向外追求些什么东西呢?有了这些东西还要向外继续苦苦追求的,就是贪得无厌的本性。贪得无厌的本性,是损害阴阳之气的蛀虫。

“忠诚不足以使君主安逸,往往会危及自身;道义不足以让外物受益,往往会危及外物的生存。使君主安逸不是出于忠诚,那么忠诚的名声就消失了;让外物受益不是出于道义,那么道义的名声就灭绝了。君主与臣下都得安处,外物与自身同时有利,这是古代的行为准则。

“鬻子说:‘摒弃名声的人没有忧愁。’老子说:‘名声是实体的附属。’然而仍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停地追求名声。难道名声本来就不可摒弃吗?难道名声本来就不能当作附属吗?现在,有了名声就尊贵荣耀,没有名声就卑贱屈辱;尊贵荣耀的就安逸快乐,卑贱屈辱的就忧愁苦恼。忧愁苦恼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安逸快乐是顺应人的本性的。这样看来,名声又确实是实体所维系着的。名声怎么可摒弃呢?名声怎么能作附属呢?只是应该厌恶那些死守名声而损害实在的啊!死守名声而损害实在的,将整日忧虑世事危险败亡而无法拯救,其痛苦难道仅仅是在安逸快乐与忧愁苦恼这二者之间吗?”

【解读】

《杨朱》,又称《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怎样才能“达生”呢?文中强调的就是“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只有获得这些并尽情享受,才能充分满足性情,才能充分愉悦耳目,这也才能称之为“达乎生生之趣”。杨朱的学说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他指出:生和死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一气之暂聚,一物之暂灵。生不能因爱之而永生,死不能因恶之而不死。两者相比,生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这种贵己乐生全性保真的思想,在视个人生命如草芥、禁欲主义横行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既不要以穷损生,也不要以富累生,一切顺应自然之性,物既养生自当用之。但是这个“用”要有个限度,不能贪得无厌,要不羡寿,不羡名,不羡势,不羡货。物质方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的需要也就可以了。有人把这种合理的生命需要一概诬之为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是不公正的。从孟子开始攻击杨朱是“损一毫利天下而不为”的极端的利己主义的同时,却忽略了他“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的不计较名利的一面。可贵的是《列子》八篇中保留了《杨朱》这一篇,从而为研究杨朱贵己、珍惜生命的思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料。

对于《杨朱》一篇,传统的看法是,它鲜明地提出了享乐主义、放纵主义的人生观,强烈地反映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荒淫纵欲思想情绪。这种传统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尚不全面。首先,《杨朱》明确地否定君臣纲常、礼义教条。明确指出,应该让君臣之道止息,认为礼义是伪名,不过是追逐个人荣利的遮羞布。其次,他主张人按照自然的天性生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认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不违自然所好”。它强烈地抨击了那些为寿、为名、为位、为货的行为,热烈地倡导人与人之间“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的关系。只有抱着这种生活态度和这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进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再次,对当时的丑恶现实是厌恶的,是极具批判锋芒的。它指出,名声是虚伪的,并以古讽今,对子产准备私授其弟以禄位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嘲弄了一番。“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人心的险恶,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揭露和批判。从这些方面看,《杨朱》篇的思想都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当然,它的纵欲享乐,被渲染得太浓重了,消极影响十分严重,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它还强调劳动者与富贵者其习性、生活环境生来就不可更移,这就是唯心的宿命观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