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商[1]太宰[2]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3]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4]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5]善任因时[6]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7],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8]乎民无能名[9]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商太宰嘿然[10]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注释】
[1]商:春秋时诸侯国宋的别称。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商。
[2]太宰:太宰是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至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
[3]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一、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二、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三、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4]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5]三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在史料上的传述和在民间的传说多种多样(至少有七种),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史记》中所载的李斯之说:即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和《古微书》中记载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其中的“泰皇”和“黄帝”又都是指的古泰国的国王——人皇太昊伏羲,这也是史书上所说的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基本说法。
[6]因时:趁时,顺时,意指顺应形势。
[7]大骇:十分惊惧。
[8]荡荡:浩大貌;空旷貌。
[9]名:指称、称呼,或指名声、名誉。
[10]嘿(mò)然:沉默无言的样子。
【翻译】
宋国太宰看见孔子说:“孔丘,你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孔丘哪里敢当,不过我孔丘是一个学问广博知识丰富的人。”宋国太宰说:“三王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王是善于运用智勇的人,至于他们是不是圣人,那我不知道。”太宰又问:“五帝是圣人吗?”孔子说:“五帝是善于推行仁义的人,至于他们是不是圣人,那我也不知道。”太宰又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皇是善于顺应时势的人,至于他们是不是圣人,那我也不知道。”宋国太宰听后十分惊诧,说:“既然这样,那么谁是圣人呢?”孔子听了这话,面容有所改变,过了一会儿,说:“西方有位圣人,国家不实行治理而自然安定,用不着表白而能使百姓由衷地信服,不施行教化而政令自然施行,多么的伟大而宽广啊,百姓简直不知道应该怎样称赞他。我揣测他就是圣人。但不知道他真就是圣人呢,还真不是圣人呢?”
宋国太宰听后没有说话,心中暗想:“孔丘,你这是在欺哄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