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关尹喜[1]曰:“在己无居[2],形物其著[3],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4]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瞻[5]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6],废[7]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
“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8]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注释】
[1]关尹喜:人名。关尹,春秋(一说战国)时人,字公文,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或关令尹、或尹喜。后得道成仙,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据说他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在周康王时为大夫,官至东宫宾友。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在己无居:在己,对于自己。居,这里指固执、偏执。在己无居,即对于自己不要固执、褊狭,应该做到知识丰富、胸怀宽广,把自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3]著:显著,彰明。
[4]若:这里指顺从、顺应之意。
[5]瞻:往上或往前看。
[6]六虚:六合,即东、南、西、北、上、下。
[7]废:通“发”。
[8]发:通“废”。
【翻译】
关尹喜说:“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做到不偏执,外界之物就会自我突显。这时行动起来就会像流水一样自然,自高而低,顺势而走;静止下来就会像镜子一样平静,反照原物,不隐藏,不包容;反应外物时就会像回声一样发出声响,不变原貌。所以说,道是顺应万事万物变化的。只有事物违背道,道不会违背事物。善于顺应道的人,也不用耳朵,也不用眼睛,也不用力气,也不用心思。想要顺应道却又使用视觉、听觉、形体、心智去追求,是很不恰当的。
“道这个东西很奇妙,刚刚看起来在跟前,忽然间又到了后面;发生作用时,它充满上下四方;不起作用时,它又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也并非是存心求道的人能使它远离,也并非是无心求道的人能使它靠近。只有永远虚静自守的人才能得到,只有习性保养成功的人才能拥有。
“懂得事理而舍弃情欲,有能力而不去作为,这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能。舍弃智慧,又怎能有情欲?舍弃能力,又怎能有所作为?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聚集起来的尘埃罢了。即使无为,但也并非没有一点儿存在的合理因素。
【解读】
《仲尼》,又称《极智》。列子用仲尼作为本篇篇名,其用意是明显的。列子准备利用孔子的巨大影响来说明认识“道”、体验“道”、把握“道”的重要意义。第一,认识“道”是很不容易的,只有首先做到忘智,完全消除个人的私情私欲,彻底净化内心的灵魂,然后才能做到自知,才能真正把握住“道”的本质。虽然这个观点从认识事物的途径来说是矛盾的,但从对“道”的认识和把握上来说,则是特殊之处。第二,获得“道”的本性,基本方法是“寂然玄照”,能否“寂然玄照”,关键在于“体神而独运”和“忘情而任理”,按照“道”的本性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就只有“寂然玄照”才能看透一切,理解一切,进而物我同一。
本篇共十五个自然段,虽然我们人为地把它分为五个部分,但是各部分的中心思想还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文章通过前十四个自然段的故事讲述和道理论证,最后用关尹喜的话总结就是“物自违道,道不违物”,这是对人的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因为“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道”体现了万事万物的本性,所以“道不违物”,而“物自违道”者必然要被“道”所抛弃。“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反映客观世界。但是,他强调的“善用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的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本篇的思想内容,与《黄帝》篇衔接较为紧密,共同的主旨是对“道”的认识、体验和把握。《黄帝》篇侧重于养生养神以通其“道”,本篇则是侧重于在养生养神的基础上,怎样真正的把握其“道”,怎样更加客观的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