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在鲁国游历,住在孟氏家中。孟氏问他:“做普通的人就行了,为什么要名声呢?”杨朱回答说:“用名声去发财致富。”孟氏又问:“已经富有了,为什么还不停止追求呢?”杨朱说:“为了地位显贵。”孟氏又问:“已经显贵了,为什么还不停止追求呢?”杨朱说:“为了身死之后的荣耀。” ...
杨朱说:“一百岁,是寿命的最高定限。能活到一百岁的,一千人中恐怕也挑不出一个。假使有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那么他处在幼年和衰老的时间,就几乎占据了人生的一半时间了。夜晚睡眠时间的消耗,白天休息时间的遗误,又几乎占据了剩余时间的一半。至于疾病苦痛、失意忧愁,又几乎占据了剩余时间的一半。算算剩下的十几年...
杨朱说:“万物所不同的是生存,所相同的是死亡。活着就有贤愚、贵贱之分,这是不同的;死亡无非都是臭腐、消灭,这是相同的。即使这样,造成贤愚、贵贱的差别也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最终都归于腐臭、消灭也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所以,不是自己想要生存就能生存,自己想要死亡就能死亡,自己想要贤能就能贤能,自己想要愚...
杨朱说:“伯夷并非没有欲念,而是过于顾惜清白的名声,以至于饿死山中。展季并非缺乏感情,而是过于顾惜坚贞的名声,以至于缺少后嗣。清白与坚贞的危害竟是这样的巨大啊!” 杨朱说:“原宪在鲁国,生活贫困,挨饿受冻;子贡在卫国经商赚钱,家累万金。原宪的贫寒损害生命,...
杨朱说:“古代有句话说:‘活着相互怜爱,死后相互抛弃。’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呀。所谓怜爱,不仅仅只是依靠相互之间的感情来维系;而且勤苦的能使他得到安逸,饥饿的能使他得到饱腹,寒冷的能使他得到温暖,穷困的能使他得到显达。所谓抛弃,并非是对死者不表示悲哀;而是口中不再给他含珍珠美玉,身上不再给他穿文彩绣衣...
子产担任郑国的宰相,执掌国家大权。三年之后,好人顺服他的教化,坏人畏惧他的禁令,郑国因此得以大治。其他诸侯国也因郑国的日益强大而感到恐惧。 然而子产有个哥哥名叫公孙朝,有个弟弟名叫公孙穆。公孙朝喜好饮酒,公孙穆喜好女色。公孙朝的家里藏有上千坛好酒,陈曲堆积...
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依仗着他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家中积聚达万金之多。但他不经营家业,而是放纵意念,随心所欲。凡是人们所想做的,人们心中所想玩的,他没有不去做的,没有不去玩的。他家里的高墙大院,歌台舞榭,花园兽囿,鱼池草沼,甘饮美食,华车丽服,美声妙乐,娇妻艳妾,可以与齐、楚两国的国君相媲美...
孟孙阳问杨朱说:“假如这里有个人,珍视生命,爱惜身体,以此祈求不死,能办到吗?”杨朱说:“人没有不死的道理。”孟孙阳又问:“以此祈求长寿,能办到吗?”杨朱说:“人没有长寿的道理。生命并不因为珍视它就能长寿,身体并不因为爱惜它就能健康。而且长生不死做什么呢?人情感的好恶,古今是一样的;身体的安危,古...
杨朱说:“伯成子高不愿以一毛而有利于天下,因而舍弃王位,隐居耕田。大禹不愿将自己的身体据为己有,为自身谋利,因而劳累过度,半身不遂。古代的人损伤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愿意给;而用普天下的财物都来奉养他一人,他也不乐意要。人人都不损伤自己的一根毫毛,人人都不做有利于天下的事情,然而天下大治。”...
杨朱说:“天下的美誉都归于虞舜、夏禹、周公、孔子,天下的恶名都归于夏桀、商纣。然而当年虞舜在河阳耕种田地,在雷泽烧制陶器,身体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口腹吃不到一点美味食物;父母不喜爱他,弟妹不亲近他。活到三十岁,不经父母同意就娶了妻子。等到他接受尧的帝位禅让时,年纪已经衰老,智力即将枯竭。他儿子商钧没...
杨朱拜见梁王,自称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摆弄东西一样容易。梁王说:“先生连家里的一妻一妾都管理不好,三亩菜园里的杂草都除不干净,却说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摆弄东西一样容易,这是什么道理?”杨朱回答说:“您见过那牧羊的人吗?上百头的羊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孩童拿着鞭子跟在后面,想叫它们向东就向东,想叫它们向...
杨朱说:“太古时代发生的事情已经完全湮灭了,谁还记得它呢?三皇时代发生的事情至今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五帝时代发生的事情至今是模模糊糊,似梦似幻;三王时代发生的事情至今是或隐或现,但人们知道的恐怕连原有史料的亿分之一也不足。当代发生的事情或闻或见,人们知道的连万分之一也不到。眼前发生的事情或存或废...
杨朱说:“人类同自然界的天地类似,禀受万物的五行之性,是生物之中最有灵性的。人的指甲牙齿不足以用来守卫,肌肉皮肤不足以保卫自己,疾行快走不足以趋利避害,身上没有羽毛来防御寒暑,就一定要利用外物来供养自己,运用智慧而不依靠气力。 “因此,智慧之所以可贵,就在...
杨朱说:“人们之所以不能好好休息,是因为以下这四件事:一是为长寿,二是为名声,三是为地位,四是为财货。有了这四件事,就会怕鬼,怕人,怕威势,怕刑罚,这样的人叫做违背自然本性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可以让他死去,也可以让他活着,因为控制他们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外。 ...
杨朱说:“高大的房屋,华丽的衣服,甘美的食物,娇艳的女色,有了这四样东西,还要向外追求些什么东西呢?有了这些东西还要向外继续苦苦追求的,就是贪得无厌的本性。贪得无厌的本性,是损害阴阳之气的蛀虫。 “忠诚不足以使君主安逸,往往会危及自身;道义不足以让外物受益...
尧帝晚年提拔年轻的伯成子高,封他做了诸侯。 伯成子高很认真地做着事情。 舜帝时,伯成子高仍在为国家服务,成为当朝一位很有资历的元老。 大禹掌权后,伯成子高辞退了诸侯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家乡种起田来。 伯成子高走后,大禹想想很不舒坦,...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公元617年,李渊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
陈敬仲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跟陈宣公的太子关系很好,是他的同党。因此,为了逃避不测之祸,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声望很高,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
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 柳下惠曾经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是由于生性耿直,不愿攀附权贵,后来便弃官归隐了。他居住在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
司马迁祖辈都担任着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任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38岁时(即父亲去世后三年)在丞相的举荐下继任父职。司马迁42岁那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他开始着手写作《史记》。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写作,几年以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司马迁把它呈给武帝,武帝翻阅后大发雷霆。因为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记载了武帝的过失和错误。武...
弦高,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商人。公元前628年,秦军发兵攻打郑国,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肯定能够成功。” 秦穆公为图霸业不听百官劝阻,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攻打郑国...
疏广(前?—前45),字仲翁,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少年好学,治学严谨,深通《论语》、《春秋》大义。本始元年,初征博士、太中大夫,后为太子太傅。在职五年辞归。 疏受(前?—前48),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疏受少时跟其父和叔父疏广学习儒家经典。疏受才思敏捷,言辞逻辑缜密,精于《礼》的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