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篇篇珠玉,浅显易懂,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说符篇

“说”,即论说;“符”,即符号、验证。所谓“说符”,就是对事物加以事实上的论说或逻辑上的验证。验证的基本内容是事物“倚伏相推”的关系。之所以要验证,是由于“事故无方”;怎样验证,则是掌握“变通之会”。本篇的寓言和故事多达30个。如若将其归类,可以分为:一、说明“恃道而不恃智巧”的;二、逢其时则昌,失其时则亡的;三、名实应相符,不能因名害实;四、居后持胜,慎善自处;五、名利善恶相随,应以善待人;六、治身治国,终归符验的。总而言之,说符就是讲人的主观意志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讲“心合于道”,即在纷纭的万事万象中做到见微知著。知其变化之由,明善恶之归宿,察祸福之所倚,才能做到“心合于道”,遇事应对自如。文中众多寓言故事皆寓此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鲁国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喜欢军事。爱好学问的用学术向齐侯求取官职;齐侯任用了他,让他担任各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军事的到了楚国,用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职;楚王很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逐渐富有,官爵使亲人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杨朱的邻居丢失一只羊,邻居率领全家老小,又请杨朱的童仆帮助一齐追赶。杨朱说:“唉!丢失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追呢?”邻居说:“岔路太多。”追羊的人回来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丢失啦。”杨朱问:“怎么会丢失呢?”邻居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追,所以只好回来了。”...

  • 1页44条